索??引??号: 339021678/2023-74563 发文机关: 省乡村振兴局 文??????号:
主题分类: 组配分类: 扶贫简报 成文日期: 2023-05-05
标??? ???题:

沙巴体育在线_欧洲杯预选赛投注:乡村振兴简报〔2023〕第7期

有??效??性:
标??? ???题:

沙巴体育在线_欧洲杯预选赛投注:乡村振兴简报〔2023〕第7期

沙巴体育在线_欧洲杯预选赛投注:乡村振兴简报〔2023〕第7期

江西乡村振兴简报

2023年第7期


沙巴体育在线_欧洲杯预选赛投注:乡村振兴局                 2023年4月19


鹰潭市跑出数字赋能加速度

巩固脱贫成果基本盘


2021年7月,鹰潭市引入大数据、云平台等互联网技术概念,在全省设区市率先建成市防贫监测帮扶平台,探索形成并全域推广了以“网格化摸排、联动化预警、清单化核查、高效化认定、精准化帮扶、智能化管理”为主要内容的“六化”防贫监测帮扶模式。2022年7月,又启动了防贫监测帮扶平台2.0版建设,从“优化系统功能、细化数据比对、强化赋码监控”等方面对平台进行全面改版升级,持续擦亮了防贫监测“鹰潭品牌”,进一步巩固夯实了脱贫成果。

一、优化系统功能,打造防贫监测升级版。一是识别纳入操作更规范。制定了统一规范的入户核查、村级申报、乡镇审核、县级审批录入模板,解决了预警信息核查说明过于简单、与部门推送的信息内容不相关、与上传的佐证资料不匹配等问题,实现了核查、申报、审核、审批全过程标准化操作。新增超时提醒功能,在入户核实、村级申报、乡镇审核、县级审批录入等环节,全流程开发任务提醒、超时预警等功能应用,推动监测纳入规范及时、精准高效。目前,相关行业部门累计推送预警信息2.7万余条,超时提醒1311次。二是帮扶措施落实更精准。为有效解决数据录入错导、漏导、多导的问题,新增“智扶码”自动检索功能,梳理民政、教育、卫健、医保、农粮、住建、人社、残联等部门帮扶救助政策,逐一明确政策享受和补助发放标准,分类制定检索规则,将未按时发放或发放标准异常等问题第一时间反馈至乡镇或行业部门整改,主动发现并及时解决帮扶政策漏项错项问题,做到帮扶措施精准落实。同时,制定“政策明白纸”,将9项行业帮扶政策植入“智扶码”,方便帮扶干部和帮扶对象查询相关政策。目前,全市落实精准化帮扶措施3536条。三是风险消除程序更严谨。新增风险消除模块,对纳入时间半年以上、收入持续稳定半年以上、帮扶措施全部落实、返贫致贫风险稳定消除的监测对象,进行动态监测预警,实行综合分析研判,对符合条件的及时启动风险消除程序,做到应消尽消。尤其是压实行业部门责任,要求住建、水利等行业部门对监测对象住房和饮水安全风险消除是否稳定,出具审核意见,作为县级审批的前置条件。同时,对已消除风险的监测对象,在“智扶码”中上传风险消除“民主评议、村级公示、乡镇审核、县级审批”等相关佐证材料,确保监测对象风险消除程序规范。目前,全市共认定监测对象1087户3524人,已消除风险697户2258人,风险消除率达64.1%。

二、细化数据比对,探索线上线下新模式。一是创新数据比对方式。贴近基层实际,聚焦效率提升,采取“线上+线下”方式,探索自动比对和手动比对相结合模式。其中自动比对是根据预设的比对规则及取数口径,系统定期自动开展数据比对工作,主动发现脱贫户及一般农户返贫致贫风险点;手动比对则采用手动导入数据,实时展现比对结果,实现数据即来即比,为基层进一步提升工作效率提供重要抓手。二是扩大数据比对范围。按照区(市)不少于2名、乡镇不少于1名、村(社区)不少于1名的比例配备信息数据业务员469名,负责监测对象信息数据的日常管理、数据比对及核实等工作。区(市)行业部门明确1名业务人员作为数据共享和比对的负责人,负责数据交换、比对分析和指导乡镇、村开展数据核实工作。整合共享各行业部门数据,聚焦低收入人口、重度残疾人家庭、多子女教育家庭等八类人群,建立了涵盖就业帮扶、产业帮扶、教育帮扶、健康帮扶、兜底保障、住房安全、防贫监测7个方面36项指标的数据比对库,做到能比则比、应比尽比。三是突出数据比对运用。一方面,将数据比对结果作为预警信息向下推送,要求基层网格员第一时间入户核实,对符合纳入条件的及时启动纳入程序,做到应纳尽纳、应扶尽扶。另一方面,将数据比对结果作为问题线索下沉督导,借助每季度开展的常态化督导,精准锁定问题突出的乡镇、村庄和农户,进行点对点核查、一对一整改,实现数据比对范围、功能、效果的最大化。目前,通过数据比对发现问题线索399条。

三、强化赋码监控,实现资产管护智能化。一是实时监管资产动态。新增资产管护子系统模块,将扶贫资产信息全部录入系统,接入在线监管平台,实现市、县、乡、村全覆盖实时动态监管。对有条件的扶贫资产,通过接入经营性资产现场视频监控,即可实时掌握资产运行状态,不在现场亦可实现在线监管,做到资产智能化运维管护。补录经营性资产收益分配数据1020条,涉及资产490个。二是及时查询资产信息。为每个经营性资产量身定做“资产码”,通过扫码即可清晰呈现经营性资产的基本信息、确权信息、资产收益信息、管护记录、资产状态等资产详情。同时,建立村级资产汇总码,扫码即可获取村资产底数,切实做到村级资产信息公开透明。三是按时清理处置资产。对工程、设备存在质量问题的,及时进行修补,确保其能正常使用;对资产闲置的,帮助盘活投入使用或按程序进行处置;对扶贫效益不高或扶贫项目资产到期后归属不明的,通过补充协议的形式,合理确定双方权利和义务、投资回报、股权的退出和处置方式等,避免产生争议和纠纷;对扶贫项目资产存在经营风险的,及时跟进完善风险防控措施,化解扶贫项目资产损失浪费风险。目前,清理处置资产79个。

(根据鹰潭市有关资料整理)



资溪县紧抓中央专项彩票公益金机遇

以“小”彩票带动“大”振兴


资溪县坚持把中央专项彩票公益金支持欠发达革命老区乡村振兴示范区建设项目,作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重要发展机遇,突出发挥自然禀赋、群众组织等优势,坚定“‘耦’联产业振兴,‘合’促五大振兴”工作思路,以产业振兴为龙头,推动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有机融合、互促互进、协调发展。

一、坚持“现代农业、文旅产业、联农带农”一体推进,打造产业振兴“金钥匙”。一是紧扣现代农业带动发展。通过中彩公益金项目带动,成功撬动福建圣农集团投资4亿元的圣泽白羽肉鸡祖代场项目落户示范区,打造全国最大祖代白羽肉鸡父母代种鸡生产基地,实现白羽肉鸡种源“国产化”,并新增就业岗位200余个,带动周边群众人均年增收4万余元,其中脱贫户和监测对象就业3人,人均年收入6万元。二是紧扣文旅产业优先发展。充分挖掘生态潜力,坚持把示范区项目建设与全域旅游发展理念相结合,系统实施环境治理和生态建设项目,不断提升旅游业态,野狼谷景区成功创建国家4A级景区,与示范区内真相乡村精品旅游带形成双4A级景区发展格局,开辟了生态产业化、市场化发展新路径,实现了生态经济的华丽蝶变,示范区接待游客超50万人次,带动700余村民就业,人均增收6000余元。依托示范区古朴的乡土风情、优良的生态环境和秀美的田园风光,按照“探索乡村·体验真相”和“寻迹真相·回归初心”的理念,打造了集住宿、餐饮、体验、教学于一体的花儿写生基地等市级青少年研学游基地2个,年接待研学、写生等15万余人次,带动增收100余名群众就业,其中脱贫户和监测对象7人,人均年增收2万余元。三是紧扣利益联结融合发展。充分发挥公益金示范引领作用,建立专业合作社、能人带动、群众自主经营等多种形式,大力发展农业观光、水果采摘、林下种养、森林康养的产业,不断推动示范区群众特别是脱贫农户、低收入群众等从中央彩票公益金建成项目中长期受益。结合示范区发展实际,大力推进白茶产业发展,示范区内茶山面积达1.08万亩,直接带动周边农户2000余户种植,提供农民就业岗位5000余人,带动脱贫户和监测对象35人年均增收4000余元。按照村企共建、产业增效思路,积极推动示范区内行政村以45万元/村的投资入股圣农集团冷链物流项目,每村年均村集体经济收入可获益5万元以上,切实让示范区群众共享发展成果、促进增收。示范区入选农业产业强镇创建名单、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

二、坚持“头雁示范、归雁建功、雏雁成长”联动增效,培育人才振兴“金凤凰”。一是头雁示范引领。通过中彩公益金项目示范带动,撬动社会资本投入,促成和吸引大批高科技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投身示范区乡村振兴,截至目前,示范区内专业技术人员共有126人,农业科技贡献率达到80%以上。示范区先后与江西农业大学合作,打造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与南昌大学合作,共建生态渔业研究院;武汉大学组织师生,以示范区为蓝本,开展乡村振兴设计大赛;沙巴体育在线_欧洲杯预选赛投注:农业发展银行挂点援助陈坊村等等,为示范区乡村振兴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保障。二是归雁建功助力。以“万企兴万村”为依托和载体,以“乡贤统战”为纽带,挨家挨户、逐门逐户深入挖掘和整理乡贤资料,建立乡贤台账,通过外出看望资溪籍创业成功人士,邀请“归雁”回乡考察投资,积极宣传“归雁”典型事迹,展示“归雁”干事创业风采,引导示范区内30余名在外创业成功人士“回故乡、帮老乡、带客商、建家乡”,变“一人增收致富”为“带动一域发展”,全力助推乡村振兴。依托示范区的生态优势、区位优势、发展优势,经过多次对接沟通,深入交流合作,成功吸引了丁永安、邹强等创业成功人士返乡,在示范区内成功推动了野狼谷国家4A级景区、小溪青年数字经济等产业发展。三是雏雁培训成长。大力培养“懂农业、有文化、技术高、会管理、善运营”的新型职业农民,依托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等平台,强化专业技术人才现场教学、农场致富能手帮扶,不断提升专业技术人才技能,积极培育“土专家”“田秀才”。开展农场人才职业培训1200余人次,发展家庭农场70余个,培育新型职业农民236名,培育龙头企业5家、专业合作社10余个。充分发挥“资溪面包师”劳务品牌优势,扎实推动“资溪面包师”劳务品牌与群众就业深度融合,帮助2000余人实现就业创业梦想,“资溪面包师”在第五届“中国创翼”创业创新大赛全国总决赛上荣获全国劳务品牌专项赛三等奖,并获央视频道专访,共有脱贫户和监测对象7人从事“面包师”岗位,人均年收入6万元以上。

三、坚持“生态转化、环境提升、污染防治”齐头并进,擦亮生态振兴“金名片”。一是全面激活生态价值。示范区按照“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的发展思路,依托全省首个“两山”转化中心,深入推进森林赎买试点,全县完成森林赎买17万亩,其中示范区内完成赎买近5万亩,通过实施森林抚育,木竹资源由“量”向“质”转变,森林生态效益不断提升,示范区内毛竹价格从300元/吨涨至700元/吨,杉木价格从600元/吨涨至1000元/吨,荒山由每亩每年10元涨至20元,生态资源的增值直接让百姓受惠。二是全面提升硬件条件。示范区立足“全域旅游”标准,以加快补齐影响农民群众生活品质短板、创造美丽宜居生活环境为目标,全面推进新农村建设三年“扫一遍”行动,积极整合涉农资金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示范区内9个行政村、124个村组实现美丽乡村建设三年“扫一遍”任务,并以中彩公益金项目为依托,投入1100余万元,因地制宜“拆三房、建三园、造四景”,完成示范区道路沿线绿化、亮化工程、雨污分流设施、中心幼儿园、卫生院等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整体实现“七改三网”建设,改路、改水、改厕达标率均超额完成,示范区内7个行政村均打造为美丽示范村,打造美丽示范庭院3000余户,示范区基本实现由建设村庄向管理村庄、经营村庄转变。三是全面推进污染防治。坚持以“守护一方山水”为己任,聚焦“绿色发展”根本指引,大力推进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圣泽白羽肉鸡高科技、高精度无污染养殖,推广推行种养循环模式,规范存在畜禽散养行为,推进农药化肥减量控量,减少对村庄和生态环境影响。示范区创新实施四级环境卫生管护体系,推动农村生活垃圾日产日清、田间地头面源污染立行立改、畜禽养殖闭环高效,不断做强示范区生态品牌。同时,借助中央专项彩票公益金,示范区按照“修旧如旧”的理念,因地制宜盘活旧办公楼、学校及废弃民宅等“沉睡”资源,发展新业态,不仅提升示范区的“面”子,更全面提高示范区的“底”字,不断提升村庄品味和质量。

四、坚持“文化传承、文化创意、文化服务”有机融合,促成文化振兴“金招牌”。一是强化文化品牌培育。通过中彩公益金项目,深度挖掘示范区农耕、红色、家训等传统文化蕴含的乡村风俗、人文精神、道德规范,丰富陈坊村魏氏家风家训精神内涵,打造党建馆、村史馆等,梳理红军标语9条、革命旧址3处、苏区文物37件,整理出5名乌石籍革命先烈的英雄事迹和《一张珍藏88年的红军家属优待证》等红色故事,让苏区精神、良好家风代代相传。同时,示范区内乡村文化鲜明,拥有生态文化、老俵文化、畲族文化、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等众多文化,依托浓厚的文化底蕴和优良的生态环境,打造以“野狼谷”为核心,“古韵陈坊·老俵人家”“古朴草坪·公社人家”“古远新月·畲乡人家”“古幽长源·山里人家”等“一村一景”主题乡村旅游景点,改变以前各村“各自为政”搞旅游的局面,形成“真相乡村”“野狼谷”两个国家级4A级精品旅游带。二是强化本土文化自信。通过品牌文化这个载体,把厚重的红色历史、秀美的自然风光、悠久的农耕文化、淳朴的民风民俗融合一起,每年常态化举办“畲族民俗文化节”“美食节”“一村一席乡厨大赛”等节庆活动,不断提升地域文化影响力,畲酒、畲药、畲茶等特色农产品和传统手工艺品成为畅销的旅游商品,示范区文创产品销售额突破600万元,带动周边农户100余户、脱贫户等30余户参与其中,人均增收4000余元。同时,提升改造乌石镇畲族民族学校,将畲族传统文化项目融入大课间活动,传承畲族山歌,猴狮舞,畲族武术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三是强化文化浸润功能。建设一批乡村文化活动场所和全省首个乡村振兴馆,打造真相乡村沿线最美文化空间,提升文化服务中心服务品质,更好满足群众精神文化需求。实施文化惠民活动,开展送戏下乡、赣剧表演、老俵上梁民俗、红色情景演出等活动300余场次,让游客在游玩过程中学党史、颂党恩。大力推进移风易俗,修订完善村规民约,持续开展“十星级文明户”评选、道德“红黑榜”评议发布等活动,示范区内群众精神风貌焕然一新,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充盈乡间大地。

五、坚持“建强堡垒、组织带动、乡村治理”相互促进,夯实组织振兴“金字塔”。一是建强基层组织。以创建“红旗党支部”党建品牌为抓手,聚焦“经济富村、宜居美村、文明新村、治理强村”目标,树立大抓基层、大抓支部的鲜明导向,示范区各村形成争先创优、比学赶超氛围。新月村党支部获评“党建+经济富村”,草坪村获评“党建+宜居美村”市级红旗党支部,乌石镇新月畲族村党员群众收看党的二十大开幕会盛况,被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报道。实施领航行动建设,结合“党课开讲啦”“新时代赣鄱先锋”和党的二十大精神宣讲,有针对性地开展多种形式的教育培训,近两年吸收“土专家”“田秀才”、致富能人等乡村人才30余名到党员队伍中,进一步优化党员队伍结构。目前,示范区内共有正式党员336名,35岁以下党员47名,大专及以及学历32名,其中村“两委”干部中,大专以上学历27名。二是党建引领发展。建立产业链上联合党委,把党组织建在产业链上,推动党建、产业、资源等要素优势互补、融合聚力。示范区着力发挥文旅产业链联合党委作用,打造党建文化长廊、党群议事厅等活动阵地,促进资源整合、服务共享,实现真相乡村、野狼谷等景区迅速复苏回暖,2023年春节期间示范区接待游客同比增长150%。采取“党支部+村集体经济组织+农户”、“强村带弱村”、异地联合兴办等方式,将村集体产业融入县域主导产业,因地制宜打造特色村办企业,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2022年示范区内所有村集体经济全部超15万元。三是强化乡村治理。坚持党建引领基层治理,以“资(知)心人、溪(悉)心助”网格治理品牌为抓手,组建农村基层党建网格,推动基层党建与“网格”有机结合,激活乡村治理“神经末梢”,构建全民共建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示范区群众始终保持“主人翁”意识和感恩意识自觉自发参与乡村振兴,主动拆除农村“两违”和危旧房、附属房等860余处、3万余平方米,拿出20余亩自留地支持项目建设。同时,示范区村“两委”组织思想先进、威望高的党员组建村民理事会,鼓励施工单位优先使用当地农村劳动力、低收入人口和就业困难群体,有效化解项目实施过程中遇到的矛盾纠纷。

(根据资溪县有关资料整理)



樟树市完善乡村治理体系

解锁基层群众幸福密码

樟树市坚持问题导向、效果导向,以推动移风易俗为乡村治理抓手,通过建立政府主导、宣传引领、民政推动、部门联动、乡镇(街道、场)主抓、村(居)落实、社会参与、群众响应的“八位一体”工作机制,全方位推进职能部门赋能基层、放权基层、服务基层、明确市乡村权责界面,构建乡村治理共同体,形成上下贯通的市域整体治理格局,全面激活乡村治理新活力。该市的婚丧礼俗改革工作,多次被《人民日报》《江西新闻联播》等媒体进行刊发和播报。

一、坚持“三方联动”,建强基层组织体系。坚持党对乡村治理工作的全面领导,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在乡村治理中的领导作用,创新打造“红木莲”党建品牌,全面下沉各类党群服务资源,形成“1+3+4”纵向到底的治理体系。一是坚持“一”个引领。把乡村治理同基层党建结合起来,发挥基层党组织协调各方的作用,着力推动农村网格化管理,全面建强“乡镇党委—村党组织—村民小组(网格)—党员中心户”四级组织体系。配套出台了“1+2+N”系列实施文件,具体明确了婚嫁移风易俗改革治理促进乡风文明工作的目标任务、时间表、作战图、推进措施。二是落实“三”级责任。建立市领导挂点乡镇(街道、场)、乡镇(街道、场)领导和驻村单位“一把手”挂点村、村干部和驻村工作队包组包户的责任体系,落实部门联动助推、乡镇(街道、场)主抓落实、年终考核监督的运行机制,帮助发现、分析研判、推动解决问题。三是吸引“四”方参与。充分发挥企业在发展乡村产业方面的优势、社会组织在推进乡村善治方面的优势、公民个人在协同乡村治理方面的优势,充分调动全社会参与乡村振兴的热情和力量。将“农民高兴不高兴、满意不满意、喜欢不喜欢”作为引导社会力量参与乡村振兴的主线。

二、坚持“三治融合”,推进多元治理模式。以增进农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为基本前提,推进“自治+法治+德治”融合,提升乡村治理水平,发挥乡村治理“乘法效应”。一是以“自治”为基。创建了20个婚丧移风易俗改革示范点和96个乡村移风易俗文明工作示范点,有序引导群众婚喜事从高档酒店移至村祠堂、村文化活动中心举办,丧事则在市殡仪馆或村祠堂、村文化活动中心举办。将《操办婚丧嫁娶事宜》纳入村规民约,利用“道德红黑榜”评价机制和“移风易俗大篷车”、“文艺进万家”等基层宣传文化阵地,树立文明新乡风。二是以“法治”为本。按照“重心下移、力量下沉、保障下倾”的思路,推动执法人员下沉一线,开展矛盾纠纷多元调处和法律服务进乡村工作,建设公共法律服务站,落实基层“法律明白人”,整合资源全面推进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完善社会矛盾纠纷多元预防调处化解综合机制,建成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2个。三是以“德治”为先。全市所有行政村(居)均成立了红白理事会,制定红白喜理事会章程和流程指引和红白喜事报备制度,明确了婚嫁彩礼、酒席、桌数等限高标准,引导“请客不收礼、节俭办宴席、余事不办理”。持续巩固村级“四议两公开”、巡查走访、“吹哨派单”联动、事务代办等机制,推动乡村治理制度化。

三、坚持“三力齐发”,夯实乡村治理保障。从教育服务、数字智能、专项监管上“三力齐发”,强化乡村治理建设,不断夯实乡村治理保障水平。一是在宣传教育上发力。建立完善“我为群众办实事”长效机制,依托“三比三拼”行动,在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所)开展法律讲堂、普法宣传等活动。充分发挥党员干部带头示范作用,增强村民法治意识,保障乡村治理有序开展。通过明确驻村第一书记为宣传员,网格员为信息员,志愿者为辅导员的方式,推动治理难题在“家门口”解决。二是在数字智能上发力。提升智能殡葬应用,聚焦重点精准发力,瞄准本地殡葬设备优势,购置全套智慧殡仪馆信息化服务平台系统,推进“互联网+殡葬读物”,推动殡葬服务线上线下融合发展,建立跟踪监管闭环机制,以点上突破带动面上推进,实现殡葬产业与移风易俗有机融合。三是在专项监管上发力。制定专项整治工作方案,对婚丧礼俗上突出问题整治工作开展复查复核,强化市场监管,签订行业从业承诺书,遏制殡葬业暴利行为,整肃殡葬服务市场秩序,严格落实监管执法责任。同时,加大乡村媒人、风水先生等二类从业人员和商业人员的调查摸底,做好登记造册工作,进一步推动行业规范化运行。

(根据樟树市有关资料整理)


来源:沙巴体育在线_欧洲杯预选赛投注:乡村振兴局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